2023-02-26 来源:腾讯网
金融行业苦“代理维权”久矣!
近年来,网络论坛、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活跃着一群“债务咨询专家”、“法律顾问”,他们以个人或团队名义发布“停息停催”、 “合作减免债务”、“债务优化”类广告信息,实则诱导借款人逃废债并从中收取高额的咨询费/服务费。
更让金融机构头疼的是,关于怎么教唆借款人伪造证据,怎么利用舆论向金融机构施压,怎么缠访闹访,已经呈现出系统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的发展态势,黑中介甚至还把业务拓展到了法律诉讼的范畴。
01 黑灰产恶人先告状,消金机构被“碰瓷”
近期,维信金科在涉及用户纠纷的3起诉讼案件处理过程中,发现三个明显的反常现象。
Part.1 诉求反常
三名原告均以“暴力催收”、“泄露隐私”为由起诉,但事先却从未向监管机构或客服热线反映过催收问题,接触后都一致同意调解,只要企业赔偿所谓损失。
Part.2 起诉地反常
三名原告分散居住于山西、江苏等地,他们没有就近选择居住地的法院起诉,反而均选择在相近时间内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起诉,且诉状内容高度雷同,甚至连错别字都一样。
Part.3 证据反常
正常的因催收引起的名誉权或人格权案件中,原告通常会提供录音、通话记录等,但这三位原告只能提供类似的“微信聊天记录”和“短信截图”,且短信截图中不涉及任何借款平台。
这三起诉讼的背后,极有可能是黑/灰产中介利用不正当甚至违法手段获取借款人信息,主动联系借款人,以“能拿到高额赔偿”为诱饵,以诉讼为手段,煽动借款人提起“名誉权”/“人格权”诉讼。据了解,目前这三起诉讼中,一起维信金科已胜诉,一起原告自动撤诉。
02 代理维权危害大 消费者、金融机构、社会“三输”
据了解,“代理维权”机构的目标客户大多是因欠款逾期被催收的借款人,黑中介在收取了相关的咨询费、代理费后,便会对金融机构展开狂轰滥炸式的恶意投诉。
他们会有固定的投诉模板和投诉渠道,投诉事由也比较集中,比如贷款利率过高、暴力催收、砍头息等,甚至他们还会教唆逾期客户,伪造资产证明、失业证明、大病证明。
在一些投诉平台上,随便搜索某个知名贷款平台的产品,动不动就会出来几百几千甚至上万条投诉信息,其中不少就是黑灰产的“杰作“。
图源:黑猫投诉
当网络舆论发酵得到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重视之后,黑中介就会倒逼金融机构出面进行协商,进而达到免除利息、延期还款,停止催收等目的。
但黑中介的胃口并不满足于此,在代理维权过程中,他们会掌握消费者的身份信息、通讯信息、家庭住址、金融账户等敏感信息,有些团伙甚至会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小额贷款、申请信用卡等,或者将这些信息拿到黑市进行售卖。
“我们努力解决每位客户的正常诉求,针对特殊情况的借款人也有针对性的纾困政策,但是这几年,我们收到的恶意投诉实在太多了,有时候我们也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实的情况哪些是黑中介编造的。”维信金科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不难看出,代理维权黑产不仅已经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秩序,造成经营损失,而且让借款人陷入被贷款、被诈骗的风险中,并挤占了普通金融消费者的正常维权渠道和消保资源。进一步来说,如果任由黑灰产发展,除了明面上浪费了司法资源外,对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也是不小的冲击。
03 各方协力出击,打击黑灰产
正因为此,监管部门已出台了系列政策,并加大了对金融黑灰产的打击力度。
2021年9月,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《关于防范银行业金融领域“非法代理投诉”风险的公告》,号召金融机构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;2022年4月,央行印发《关于开展“征信修复”乱象专项治理“百日行动”工作的通知》;2022年11月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公告,要求会员单位切实履行信息发布审核的主体责任,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代理维权信息蔓延的势头;天津、浙江、深圳、上海等地银保监局,也先后联合地方金融监管局、网信办、人民法院、公安厅、人行分行等相关部门发布通告,提示金融领域非法维权风险。
图源: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
为进一步净化金融行业生态,有效遏制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乱象,相关企业也在积极行动。
据人民网-四川频道报道,去年12月,新网银行协助厦门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涉嫌“非法代理投诉”的刑事案例。根据北京商报等媒体梳理,面对非法代理乱象,为防止消费者正常维权渠道被切断,招商银行、浦发银行、兴业银行等不少金融机构,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非法代理投诉行为的查处,以多起胜诉判决维护自身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有力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;维信金科则表示,将继续推进打击代理黑灰产相关工作,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贷前、贷中、贷后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分析,主动挖掘线索、提供涉案材料。
图源:人民网-四川频道
同时,维信金科呼吁,消费者应养成量入为出、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,避免过度消费导致个人债务超标,给黑灰产留下可趁之机;其次,消费者还应提高防范意识,妥善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,避免被黑灰产组织非法利用或买卖,陷入打着“维权”旗号的金融骗局。
版权所有©ku酷游(集团)官方网站 2016~2021 沪ICP备51635151号-7